石家庄

极少发朋友圈的人去哪了?

2018年04月25日

说朋友圈(不管是微信,支付宝,facebook等社交软件)是人性的放大镜和万花筒,一点不为过。有专业微商连续刷屏,就有兼职代购欲盖弥彰。打标签、设分组填补掌控欲,对XXX开放、仅三天可见则满足征服感。

围绕着个人生活的零碎琐事,大家可是过了把“大权在握”的瘾。但所有这些,都在一件事面前变成了小儿科——对朋友圈,不闻不问、不发不看。

在这个“秀场”般的大杂烩里,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一、不屑:“人类的情绪并不相通”

极少发朋友圈的人可能有这么几种心态。其中一种是“我清楚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也不需要所谓的感同身受”。

这世上的悲欢情绪各不相同,有些人需要宣泄、需要找到出口、需要获得关注,可换来的往往是别人表面的附和直至渐渐厌倦。

另外一群不屑在朋友圈里得到理解的人,索性不发。

二、不敢:“思前想后觉得太麻烦,不如不发”

另一种人,他们可能是完美主义者,对朋友圈也十分严格。

在意识到朋友圈已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可以随意撒欢的地方后,开始仔细斟酌每一次想要发出的状态。

所有细节全部严格审查后才能发出去。然后呢?30秒一次地查看点赞和评论。没几个赞的情况下就算明知别人看不到,也会自尊心受不了后删除。

废了这么大功夫,就为了一条100个人里,可能98个人都不关心的朋友圈,太累了。

近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做“删朋友圈癌”,具体特征包括朋友圈发布十分钟没点赞必删、发朋友圈前想很久且一定有好友分组等等。这些举动也都被网友归到了“病态”的范畴。

我可能更应该被归为这一类人。如果旅游一次拍的照片总数是1000张,那么我会先挑出9张佳点上收藏,再一张张p好。有朋友出镜的,还要给她们都p到满意为止。

选择一个完美的时间发出后,就进入了焦灼等赞环节,在增多的红色数字和满频的评论中获得满足,反之则是在“怎么没人点赞?!”中怒火中烧。

几次这样的周折过后,我醒悟了,不再心累个半死发条朋友圈。

那些精彩的瞬间,就算只是留在相册里,我也知足了。因为不需要期待别人的评价和对我来说其实没太大意义的自我审视,反而落个轻松。

三、不信:“朋友圈的世界跟现实世界不同”

还有一些对真实性抱有高期待的朋友们认为:“哪里有社交,哪里就有伪装”。

朋友圈里发出来的,往往都是好的一面,要不然就是想被看到的一面。

早前国外一部社交网络讽喻短片《虚假的你》被大量转发,这部带有讽刺意味的短片揭露了网络社交的虚假,以及各国网友的社交网络成瘾共通性。

也有人说“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我都不打算在公开的社交场所毫无保留地向人敞开。”既然没办法在朋友圈里找到真实,自然也就没有了相信的必要。

四、不发朋友圈的人,干什么去了?

所以,这些选择不发朋友圈的小众群体们当然不是过的不好,只是换了方式。

需要宣泄心情的时候,他们不需要在朋友圈里找共鸣;

生活中的精彩时刻,他们不是不记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要么把美妙的瞬间留在相册里、日记里、脑子里,要么让这些回忆珍藏在心里,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五、发朋友圈没错,但认真生活更美

近期《视觉志》的一篇文章写到了主持人亚妮的故事。

十几年前,这位曾被封为“主持界全能女神”的女孩消失在了朋友圈和大荧幕中,却将珍贵的十年留在了太行山里。她与当地的十一位“没眼人”朝夕相处,切身体会他们的生活,深度挖掘这群与世隔绝的盲人队伍。

亚妮说:“我要记录这支队伍,把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和传说,包含战争悬史,观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一种活着和死去的生态蜕变的诘问,全部记录下来。”

于是她用十年时间的跟踪拍摄,出版了《没眼人》一书并筹备了同名纪录片。

除了亚妮的例子,我们身边不乏许多认真生活的人。

他们会去真实的生活里,关注想关注的人。需要帮助,需要获得关注的时候, 即使没有“万能的票圈”,他们也总能找到可以真正帮忙的朋友。

想保持社交的人,也不一定需要通过朋友圈维持社会关系。

想充实自己,紧跟潮流脚步的人,朋友圈并不是全部。

而那些不看朋友圈的人,花更多时间去生活,却从没有忘记想要关心的人。真正的牵挂,不会止于朋友圈。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也不是互相记得的方式。

发朋友圈是一件很中立的事,但因为目的性不同才引起了大家褒贬不一的看法。

希望你的朋友圈,是你认真生活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集号吧立场。本文系网络编辑发表,如有不实请联系集号吧客服。

石家庄靓号推荐进入列表

相关文章更多
石家庄首页 > 城市公告
靓号中介 石家庄PC版首页 在线咨询 集号吧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