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砦古城位于甘陕交界、渭河南岸,是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一个乡,占地120余亩,为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它背靠野鹤山,东傍秦岭河,西北临渭水,为南宋抗金名将吴璘所筑,距今已有860余年,曾是陕甘渭河峡谷之间的咽喉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悬崖上的抗金古城"。
陡崖上的古城
渭河川道在此处陡然变得宽阔,吴砦从秦岭滑落下来,长长地伸到渭河边,突兀在渭河川道之中,像一条长龙伸出的舌头,北头宽不过200米。吴砦古城就建在这个长舌的尖部。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站在吴砦之上,视野开阔,远山近原尽收眼底。
因为它太高,310国道过往的人不易发现它,因而少有人造访。没人想到吴砦会在陡崖之上,四下环顾,除了崖上能看到几栋民宅,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建筑,沿着一条坡度很大的路上到顶,才能发现上面密集的建筑。
曾经有过辉煌
吴砦的历史,这里的老人非常自豪。他们说,当年其他县衙老爷到州府只能走偏门,吴砦老爷到了州府,和知州一样,州府要亮中门。
64岁的老人王孝弟说,吴砦古时为川、陕、甘交通要道,由于周围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僻,时有土匪出没。抓住了土匪,押送天水途中容易被土匪劫走。到了清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经陕甘总督黄庭桂、甘肃巡抚吴达善和秦州知州商议,奏请朝廷批准,在吴砦设立了三岔厅,派州判分任,具有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他的级别高于一般县衙。
为了说明吴砦曾有的辉煌,70岁老人张世诚拿出他保留的一份清朝的公文,上有“秦州直隶州三岔分州”字样。
“天下衙门朝南开”,但“三岔厅”的衙门坐南向北,这是由于吴砦地势南高北低。其占地15亩,6进院,有大堂、二堂和东西小院等衙舍30多间,有吏役50余人。可惜在清末时,衙署被土匪焚烧。民国政府建立后,秦州直隶州改为天水县,但三岔厅保持到1927年,国民党政府才撤销三岔厅,设立三岔警察局,职权与三岔厅相当。1929年,三岔并入天水县,三岔警察局改为天水县警察局。至此,维持了172年的三岔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