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将于1月14日(农历12月15日)开始,至2月22日(农历1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春运的历史来源深远。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庭观念和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春节是阖家团圆、祭祖祭天的日子,人们有强烈的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愿望,这构成了春运的情感基础.
新成立初期,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大量工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工业城市。1953年左右,到了春节,这些工人如候鸟般返回家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当时铁路部门在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发送旅客达到了2300万人次,1953年2月8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春节客运,春运概念逐渐形成.
1954年,国务院确定了“由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原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正式明确了春运时间为1月21日至2月20日,长达一个月,春运组织上升到整个铁路系统层面. 1957年,国务院首次发布春运工作指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促使农村劳动力解放,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学生流也因高考恢复而加入春运大军,民工流、学生流和探亲流成为春节人口流动的主力,使得春运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影响大部分人的难题. 1980年,“春运”二字出现在《人民日报》上,1981年首次出现在标题上. 1983年起,春运从“铁道部统一协调,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变为“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分工协作,全社会支持”,正式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春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不断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就显著,但快速铁路网、国家公路网等重要基础设施仍在建设完善中,运输服务总供给能力虽有提高,但面对春运庞大客流仍显不足,春运“一票难求”等问题曾长期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春运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春运的运力和服务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春运作为我们特有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现象,其时间安排和历史发展都与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而2025年春运的相关部署也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重要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